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生命缘》 勇敢的记录者

朱子 北广人物周刊 2021-01-25


提示点击上方"北广人物"↑免费订阅本刊



北京广播电视台的《生命缘》栏目组,是第一支进入北京地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区内采访的团队,也是唯一的一支。

一个多月过去了,北京地坛医院、北京急救中心传染科转运组、北京佑安医院、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等,都相继有《生命缘》团队的进驻。



2月27日,又有4名记者,奔赴了武汉……

《生命缘》记者有一个共同点:自省,念他。

自省是都会说到自己哪里没拍好,念他是由衷推介同事中谁是这方面的高手……

本刊记者一个多月和《生命缘》不同进驻区域的记者沟通,发现一个有趣又温暖的现象:

《生命缘》连成了“铁板”一块,BTV“铁军”的战斗力彰显。



记者们专业之外的情绪状态如何?

进驻北京地坛医院的导演李晓东说起年轻记者:“哭是正常的感情迸发”;
进驻北京佑安医院的90后陈梦圆说,读老妈的信“老泪纵横”;
进驻北京急救中心转运组的储光照,在救护车上号啕大哭、在房间失声痛哭……
但《生命缘》团队又都拥有年轻人的一腔热血,呼必应,召必至。

就是那句话啊:

“永远年轻,永远热泪盈眶”。






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 邵晶



继续超越自己


和《生命缘》前线的几路记者沟通多了,会听到他们都提及一个名字——邵晶,《生命缘》策划人、创始人,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。有提到她处变不惊、统筹安排的,有提到她提炼主题能力超强的,有提到她坚守《生命缘》深度的……
再跟邵晶聊,发现她自然又轻柔地称呼《生命缘》的记者为“孩子”。
《生命缘》是国内最早开播的医疗纪实节目,赢得过多项荣誉。
邵晶说过,《生命缘》最大的难题,是怎么超越自己。
如今,《生命缘》进驻医院隔离区内采访,最难的又是什么?

 

 ● 除夕,生死一线 

邵晶说:“最大的困难,首先要保证一线记者的安全。当初做出这个决定,进入医院隔离区拍摄,是在大年二十八,等于说要让我的同事们,大年三十坚守生死一线。很心疼,也很担心大家的安全。很多孩子都已经回家,他们要从火车上纷纷赶回来,需要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。
这只是最初“入轨”的难,接下来还有进入轨道之后的运转难。

 

  ● 深度记录,强大策划 

“接下来的难点是获得拍摄许可之后,如何在诸多的报道中,发出我们最独特的声音。如何找到独特视角,挖掘独家素材,展现医护人员最不为人所知的故事,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。所以,经常要和前方团队进行很周密的沟通,需要前期一个很强的策划能力。和强调时效性的新闻报道不同,《生命缘》前期要有很深度的策划。
“比如,我们做的琦琦一家的故事琦琦是北京地区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,只有9个月。我们不仅拍摄宝宝在医院里受到了很好的照顾,也拍了在外面隔离的琦琦的奶奶、哥哥和姐姐。我们来到了中关村医院的一个酒店隔离点,拍他们是如何度过这段日子。两部分内容表达一个立意:他们更记住了北京非常美的人心这体现了策划的力量、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记录。
“作为唯一进入北京地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区拍摄的团队,我特别为他们骄傲,他们是唯一的,他们是最勇敢的!大年三十那段时间,这个病还没有很明确的治疗途径,未知的危险很多,地坛医院也有犹豫和担心,但记者们还是坚持进了隔离区。《生命缘》是第一个,也是唯一的一个。
“还想说记者的责任。作为新闻记者,职业生涯中能遇到大事件,能在现场,能发声,非常有职业荣誉感。作为一个医疗纪实类节目,在遇到这种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,我们希望记者冲在前边发声,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,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,做一个时代记录者。
“还想说一定一定要注意安全!每个记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,他们也付出了很多。有的记者的孩子非常小,他们也很长时间见不到亲人、孩子。像女记者何倩,当时她拍完一段后血氧都低了,差点儿都被抢救了,但她仍然坚守在岗位上。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他们!他们为《生命缘》所付出的,不仅是感情、休息时间,甚至是身体上的代价!”

 

  ● 特别对赴武汉的记者说 

目前,制片人李潇带领的武汉团队,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工作。
李潇说:“我这几天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,一堆要拍摄的东西……”
《生命缘》赴武汉的记者,和《生命缘》有“前缘”。
邵晶说:“去武汉的记者非常让我感动。因为一个月来,《生命缘》进驻了北京各个定点医院,记者可以说基本派光了。但要去武汉时,依然有很多记者写请战书,比如《向前一步》的记者。《向前一步》团队当初就是来自于《生命缘》团队,是一个团队。从制片人、导演到记者,都纷纷请战。最后,是制片人李潇亲自带队,还有一直在佑安医院的导演赖一锐以及两名摄像,同赴武汉。武汉依然有危险,做这样的选择,他们非常有担当。
“想对他们说,要发挥《生命缘》在重大时刻发声以及医疗纪录片的特点,不但要做出权威的高度,采访到王辰这样顶级、来自北京的院士,有顶级的拍摄、独特的采访思路和权威的资源,同时要有深度纪录片的思考,独特立意。真的希望能区别于以前所有来自武汉的纪录片,能有最深度的记录。多少年之后回看,能成为一部传世之作。
“最后,我还是希望武汉的记者和所有在北京隔离区蹲守的记者,真的能够注意安全。他们平平安安凯旋,是我最大的心愿!”







驻地坛医院 李晓东



没有支援,就没有《生命缘》


上次采访进驻北京地坛医院的导演李晓东,是大年初六。
当时,地坛医院一个宿舍上下铺的四兄弟,被称为“地坛F4”。
目前,李晓东已经在隔离点进行离开医院后的隔离,整理素材。
李晓东言谈稳健,采访其他医院记者时,他们爱说:
“这个您问晓东哥,他是总导演,他都知道。”
李晓东笑:“他们都特别棒。不过,我也曾经把组里导演骂哭过,但大家都是就事儿论事儿,事后还是好‘战友’。”
对于年轻记者的哭,李晓东特别有兄长范儿:
“哭这个事情是很正常,每个人都有情绪的高点和低点,情绪波动哭了,是特别能理解的事情。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、有了很强烈感受、触及了内心,才会有这样的情感迸发。哭不是坏事儿,只要哭完之后,有成长、有进步。”


  ● 那扇玻璃窗 

李晓东那一组的故事,已经讲过了(具体参见2月3日“北广人物周刊”公众号 北京地坛医院内的《生命缘》:从容和担当 更要紧)。

补充一个小细节,请看这扇玻璃窗。



这是“地坛F4”宿舍的玻璃窗,这些名字,曾让不少记者眺望——钦佩他们的付出与勇敢。
李晓东说:“缘起是因为当时我们四个人在宿舍住,杯子等很难分辨,就用马克笔写上名字。后来,同事就在玻璃上写下了在一线拍摄的日期和人员。那时,大家在医院待了约十天了,既是对拍摄的记录,也想彼此鼓励。


  ● 那又一扇玻璃窗  

在《生命缘》已播出的36个故事,唯一一个提出播出无需遮挡的新冠患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孙英春。孙教授用600张照片记录了在ICU的九死一生,而李晓东用镜头独家记录了全过程。其中,还有一扇动人的窗。


在重症监护室住的第七天,孙教授进行第二次CT检查。在病房走廊中,他发现了玻璃窗上的这张纸条“不要把窗帘放下来,孙教授要看风景”。这张纸条,是ICU主任刘景院留的,孙教授请李晓东拍下纸条。封闭环境,病人容易有精神障碍,贴着纸条的这扇窗,是希望。
拍摄之外,李晓东以手记的形式致敬每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。
李晓东写:“他的那些照片,仿佛总是有‘人性’的微光在寂静的海水深处悠悠显现。”
那微光什么样?
像不像这两扇窗的故事?


 

  ● 那些“外援” 

《生命缘》播出一个月了,回望,李晓东感概总体“生长”。

“目前的确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时期,我们节目标题都是——《生命缘》抗击疫情特别报道。其实,从报道第一天开始,我们节目组是很难支撑起这样一个大体量播出的(日播,每天10分钟)。是领导统筹兼顾各个环节,调了很多的主力导演、制片人来支援。比如,《向前一步》的制片人李潇,《暖暖的新家》的制片人王彦等。

“赴武汉的记者,就是李潇带队,另外一个导演赖一锐,这次又回来支援。在去武汉之前,他一直在佑安医院拍摄。

 

  ● 那些不同 

“现在和过去最大的不同:《生命缘》以往要跟踪一个长故事,整个节目组的配置,只有8名导演,这次增强时效性,领导从其他节目组调人进行支援,保证播出。
“最大的差异:制作节奏完全不一样。之前拍纪录片,可能一个故事会跟半年或者一年,最少也是两三个月。这次拍两天,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就要播出了,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挑战。回头看这一个多月的播出,我们会再加把劲儿,争取把节目做得更好。






驻北京急救中心 储光照



我哭我哭,我长我长


2月1日,记者储光照、摄像李继伟,进入北京急救中心传染病转运组“大本营”,一个封闭的二层酒店。“大本营”的所有人,调度、医生、护士、司机、洗消组等,要密切配合,共同找到联动中的“动平衡”。这两个差一轮的本命年小哥,偏“艺术型”,在“大本营”活得情感跌宕、故事不断……
具体参见2月19日“北广人物周刊”公众号 转运!BTV记者跟拍北京120急救车
之后,储光照离开急救中心,来到医学观察点。镜头对准了隔离点的医护和被隔离人员。
储光照说,那里有人生百态——
有拿起电话,瞬间变“大堂经理”腔调的医生,只为让被隔离人员感觉亲切;
有统计数据、做起表格,堪比专业会计的医生,只为把基层大数据做到精准;
有从武汉“火神山”归来的工人,是那么想看看外面的北京;
还有一走到隔离房间窗口,就脱掉防护服的医生,只为让孩子不再受到惊吓;
更有想起孩子,默默流泪的医生……



储光照感动于这些平凡故事,说等隔离期结束,要陪一个小伙子,完成登长城的梦想。
然而,他还是想念急救中心那“一大家子”,念念不忘:
“我还要再去拍。那个洗消组,清洗消毒太受罪了,大家很难看到。我还要拍胡秀英和屈立江夫妇,他们对专业的坚持,让我肃然起敬……还有一位转运的危重大爷,那么艰难都不改幽默本色……疫情中看到的所有,都让我成长。
3月2日,储光照又来到一线实验室采访……






驻佑安医院 陈梦圆 何倩



被警察妈妈“抓包”

新婚没领成结婚证


陈梦圆是个清醒的90后姑娘,她会直杵杵地说:“我们尽量少进病房”“我不用尿不湿”“护士最危险”“我没那么勇敢”……
总之,她是瞒了轮流上一线的警察父母,进了佑安医院。

具体参见2月21日“北广人物周刊”公众号 北京佑安医院里的《生命缘》:我们结婚吧!

2月25日,陈梦圆妈妈看电视上播出的《生命缘》,就算看不清穿隔离服的女儿,可名字在屏幕上“裸奔”呢!一直被瞒着的老妈百感交集,给女儿写了一封信。陈梦圆说,读那封信“老泪纵横”。
陈梦圆犀利、直接,推崇真实、专业。最近,不少医生专家提到,“医生有多重要,我们的护理姐妹们就有多重要。”陈梦圆就聚焦了这一点。




何倩1992年的,就是那个本来选定2020年2月2日结婚领证,最终“未遂”的姑娘。

我们再次祝福新婚的姑娘吧!

因为这新娘子太不容易了,她就是那位被同事们屡屡提及,在工作岗位上一度昏倒,血氧下降,险些抢救的姑娘……



《生命缘》台前幕后的故事特别多,用新闻视角诠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,走了一程又一程。

邵晶有一句话:“《生命缘》是医心的一个节目,就是治疗心灵的。”

“人人心里有个洞”。愿我们和生命的缘分,长长久久。





RECOMMEND
推荐阅读

●北京新闻广播记者王劲清:在武汉采访 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

●防疫不出门 学帅哥主播微健身

●防疫不出门 跟帅厨刘强学几招

●小热线 大付出 北京广播电视台《接诉即办——防控疫情特别节目》诞生记

●齐战“疫” 我们是彼此的依靠

●用歌声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致敬 主持人和听众真情歌唱《天使之爱》




监制:张露

编辑:程戈  戴武  康宁  周绍辉


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